- 757.50 KB
- 2023-05-06 02:32: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3 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3.作用
(1)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4.演变
(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
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
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
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
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
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核心论点: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促进了社会阶
层流动的加速,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监察与谏议
1.历程
(1)秦汉时期: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西汉设立刺史。
(2)唐宋时期:设立门下省和谏院。
(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而谏议机构消失。
2.评价: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
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
效现象。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
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
皇权专制的结果。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
信息提取:三省六部各司其职,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辨析对比】 唐代中书省不同于元代中书省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
机构,掌管六部。应该说唐代尚书省相当于元代中书省。
【教材补遗】 宋代独具特色的文官政治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图解历史】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信息提取:选官标准从血缘、家世门第转变为才能、学识,选官制度趋向格式化、制度
化。
【名师指津】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教材补遗】 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
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
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重点一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
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3.作用
(1)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4.演变
(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
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
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
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
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
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核心论点: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促进了社会阶
层流动的加速,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监察与谏议
1.历程
(1)秦汉时期: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西汉设立刺史。
(2)唐宋时期:设立门下省和谏院。
(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而谏议机构消失。
2.评价: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
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
效现象。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
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
皇权专制的结果。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
信息提取:三省六部各司其职,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辨析对比】 唐代中书省不同于元代中书省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
机构,掌管六部。应该说唐代尚书省相当于元代中书省。
【教材补遗】 宋代独具特色的文官政治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图解历史】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信息提取:选官标准从血缘、家世门第转变为才能、学识,选官制度趋向格式化、制度
化。
【名师指津】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教材补遗】 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
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
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重点一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
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