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85 KB
- 2023-05-06 01:24: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本专题考试大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4.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5.罗斯福新政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1.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赫鲁晓夫改革、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政策及特点,特
别是产生的影响。
2.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试题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材料型主观题也都有涉及。
3.从命题角度看,传统的命题方式与“新材料、新情景”方式并存,试题的切入角度将会更加新颖。本
专题多从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考查,特别是考查政府如何发挥发展经济的职能,促进经济的发
展,改善民生;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并与苏联经济模式进行比较,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借
鉴。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 1917 年十月革命后至 1991 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
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
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
果)。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
社会主义过渡。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
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
联的解体。
主线二 19 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各国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
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主线三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各国减少政府对经济
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
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
考点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1)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2)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
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1)表明苏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 年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
围和战争威胁。
2.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
制。
4.评价
(1)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四、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的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4.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5.罗斯福新政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1.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赫鲁晓夫改革、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政策及特点,特
别是产生的影响。
2.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试题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材料型主观题也都有涉及。
3.从命题角度看,传统的命题方式与“新材料、新情景”方式并存,试题的切入角度将会更加新颖。本
专题多从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考查,特别是考查政府如何发挥发展经济的职能,促进经济的发
展,改善民生;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并与苏联经济模式进行比较,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借
鉴。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 1917 年十月革命后至 1991 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
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
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
果)。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
社会主义过渡。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
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
联的解体。
主线二 19 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各国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
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主线三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各国减少政府对经济
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
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
考点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1)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2)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
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1)表明苏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 年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
围和战争威胁。
2.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
制。
4.评价
(1)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四、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的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