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77 KB
- 2023-05-05 20:16: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56—1976 年);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第 16 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 1| 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
严重破坏。
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
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
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
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 3 年努力,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 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
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
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
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
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特点:
产业结构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
工业
理论实践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投资结构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发展速度 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方针政策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性质体现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7)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
(1)基本内容: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
革命
(2)基本途径和方式:
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
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
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
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3)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56—1976 年);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第 16 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 1| 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
严重破坏。
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
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
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
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 3 年努力,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 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
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
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
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
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特点:
产业结构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
工业
理论实践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投资结构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发展速度 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方针政策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性质体现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7)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
(1)基本内容: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
革命
(2)基本途径和方式:
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
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
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
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3)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