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 MB
- 2023-05-05 17:52: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阶段特征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
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国抗战、解放战
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
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 19 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一、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探索
(1)南昌起义
①概况: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②意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
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3)井冈山道路
①创立:1927 年 10 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意义: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2.红军长征
(1)原因:蒋介石“围剿”红军;“左”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至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1936 年 10 月,
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重大事件
①遵义会议:1935 年召开,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
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②《八一宣言》:1935 年 8 月 1 日发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西安事变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2)过程: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
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
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状元笔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
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
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 年内战→1937 年国共合作抗日。
二、解放战争
1.背景
(1)两种命运
①光明的前途:1945 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
②黑暗的前途:1945 年国民党“六大”坚持独裁,准备内战。
(2)中共的努力
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参加政协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国民党方面:坚持一党专制独裁的方针,迫害民主人士,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内战。
2.进程
(1)战争爆发:1946 年 6 月底,蒋介石调集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2)经过
①战略防御:至 1947 年 2 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至 1947 年 7 月,粉碎了国民党对
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进攻:1947 年夏,对国民党军队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③战略决战: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战争胜利: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 月 23 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
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重心转移:1949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2)建立国家: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为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③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图解历史]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决定因素
①...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
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国抗战、解放战
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
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 19 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一、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探索
(1)南昌起义
①概况: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②意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
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3)井冈山道路
①创立:1927 年 10 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意义: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2.红军长征
(1)原因:蒋介石“围剿”红军;“左”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至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1936 年 10 月,
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重大事件
①遵义会议:1935 年召开,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
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②《八一宣言》:1935 年 8 月 1 日发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西安事变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2)过程: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
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
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状元笔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
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
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 年内战→1937 年国共合作抗日。
二、解放战争
1.背景
(1)两种命运
①光明的前途:1945 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
②黑暗的前途:1945 年国民党“六大”坚持独裁,准备内战。
(2)中共的努力
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参加政协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国民党方面:坚持一党专制独裁的方针,迫害民主人士,破坏政协决议,准备内战。
2.进程
(1)战争爆发:1946 年 6 月底,蒋介石调集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2)经过
①战略防御:至 1947 年 2 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至 1947 年 7 月,粉碎了国民党对
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进攻:1947 年夏,对国民党军队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③战略决战: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战争胜利: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 月 23 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
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重心转移:1949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2)建立国家: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为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③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图解历史]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决定因素
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