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0.50 KB
  • 2023-05-05 17:44:02 发布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8 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
①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
(1)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活动基地: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主要阵地:《新青年》。
3.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打倒孔家店”,批判旧礼教。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
传统的全面清算。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3)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1)积极性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给专制主义和传统礼教以沉重的打击。
③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①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倾向。
②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2)1918 年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1919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2)1920 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版,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3.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
(1)民主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授予反帝反封建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3.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评价
(1)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2)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构图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

考点一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
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
后来。
1.论从史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史料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发展起来的自
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
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结论 史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进步性。该史料表明了陈独秀领导的新文
化运动与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