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50 KB
- 2023-05-05 17:08: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5 讲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
一、维新思想
1.背景
(1)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文化:西学知识的增长,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3)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主张
(1)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
(2)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3)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代表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学说;指出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
(3)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1898 年翻译《天演论》,用进化论
阐述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
具有启蒙意义。
7.论战
(1)双方:维新派与顽固派。
(2)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
学、改革教育制度。
(3)意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知识归纳] 19 世纪末维新思想盛行的原因
(1)政治上: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1.背景:面对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告失败。
2.思想渊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进化论与美国亨利·乔治的“单
税社会主义”思想。
3.内容
(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满洲贵族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财富重新分配,平均地权。
4.意义
(1)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3)成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5.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构图解史] 孙中山三民主义
考点一 “雾里看花”——“中体西用”思想
1.家国情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比较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2.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
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
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
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
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
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1.论从史出
鸦片战争前后统治者传统观念的变化
史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
无待外求之心理。
结论 史料主要叙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造成了“素来具有
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史料二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
一、维新思想
1.背景
(1)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文化:西学知识的增长,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3)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主张
(1)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
(2)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3)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代表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学说;指出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
(3)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1898 年翻译《天演论》,用进化论
阐述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
具有启蒙意义。
7.论战
(1)双方:维新派与顽固派。
(2)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
学、改革教育制度。
(3)意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知识归纳] 19 世纪末维新思想盛行的原因
(1)政治上: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1.背景:面对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告失败。
2.思想渊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进化论与美国亨利·乔治的“单
税社会主义”思想。
3.内容
(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满洲贵族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财富重新分配,平均地权。
4.意义
(1)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3)成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5.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构图解史] 孙中山三民主义
考点一 “雾里看花”——“中体西用”思想
1.家国情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比较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2.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
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
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
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
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
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1.论从史出
鸦片战争前后统治者传统观念的变化
史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
无待外求之心理。
结论 史料主要叙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造成了“素来具有
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史料二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