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50 KB
- 2023-05-05 16:4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
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
需求,成为各国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具体原因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措施
(1)政治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②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建立县制,地方长官由国君任免。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
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
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
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领域 表现
经济方面
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
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政治方面 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 易服装;改汉姓;讲汉语,与汉人通婚;行汉制
3.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繁荣景象。
(2)加快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庆历新政失败
后,统治危机更加严峻。
②财政危机: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
③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领域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减轻了农民的服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经济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
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保甲法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
攻,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军
事
将兵法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 改革科举制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大量实用人才
育 整顿太学,惟
才用人
使学校成为为变法制造舆论、培育人才的地方
3.结局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和破坏。
(2)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了民间的不
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
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
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
需求,成为各国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具体原因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措施
(1)政治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②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建立县制,地方长官由国君任免。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
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
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
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领域 表现
经济方面
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
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政治方面 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 易服装;改汉姓;讲汉语,与汉人通婚;行汉制
3.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繁荣景象。
(2)加快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庆历新政失败
后,统治危机更加严峻。
②财政危机: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
③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领域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减轻了农民的服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经济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
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保甲法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
攻,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军
事
将兵法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 改革科举制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大量实用人才
育 整顿太学,惟
才用人
使学校成为为变法制造舆论、培育人才的地方
3.结局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和破坏。
(2)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了民间的不
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
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