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4.00 KB
  • 2023-05-05 16:00:02 发布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8 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
经济改革
考点 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外: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
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1)前期:“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
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并在战争结束后进一步加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
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实行
1921 年 3 月,俄共(布)等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
策过渡。
3.措施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
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上: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
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轻巧识记]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体制
1.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
政策。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特征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
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
[概念阐释]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
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
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1921 年苏俄的①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 1913 年的 20%……叛
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
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
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

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史料二  这一政策②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
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
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③
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
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④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后果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面临
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也认识到了直接过渡
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行不通
史料二:新经济政
策的实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 发展生产
③→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④→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