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2.50 KB
- 2023-05-05 14:52: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 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
的不断加强
考点 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
六部。
3.作用
(1)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易混辨析]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
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4.演变
(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
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
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背景:隋唐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
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
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轻巧识记]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在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明
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
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还出现了独立
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制度。
3.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
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成熟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又反映了社
会结构的变化。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一 《朱子语类》云:①“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
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史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据司马光说:“淳化
中……②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
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 ①→三省互为补充且有明确分工
史料二:宋代相权的衰落
②→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
的方式削弱相权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对唐代中书权力机构运行特点的认
识。
提示:①相权三分,既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同时提高了行政效率。②
三省不是绝对的分割权力,共同对皇帝负责,是服务于皇帝集权的制度创新。③
政令的程序化运行规则也体现了以相权对君权的牵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官
僚体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时代”。
提示:设立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设...
的不断加强
考点 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
六部。
3.作用
(1)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易混辨析]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
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4.演变
(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
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
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背景:隋唐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
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
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轻巧识记]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在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明
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
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还出现了独立
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制度。
3.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
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成熟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又反映了社
会结构的变化。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一 《朱子语类》云:①“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
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史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据司马光说:“淳化
中……②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
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 ①→三省互为补充且有明确分工
史料二:宋代相权的衰落
②→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
的方式削弱相权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对唐代中书权力机构运行特点的认
识。
提示:①相权三分,既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同时提高了行政效率。②
三省不是绝对的分割权力,共同对皇帝负责,是服务于皇帝集权的制度创新。③
政令的程序化运行规则也体现了以相权对君权的牵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官
僚体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时代”。
提示:设立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