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 MB
  • 2023-05-05 14:04:02 发布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
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
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 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
化圈。
第 6 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机构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职责
①中书省:起草诏令。
②尚书省:负责执行。
③门下省:封驳审议。
(2)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二)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
1.监察制度
(1)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评价
①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2)隋唐时期:科举制
①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③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④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
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
一。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运转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生产工具
(1)隋唐五代:北方出现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2)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
成熟。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
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像
建康一样的大城市
江南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3.意义: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
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青瓷和白瓷。
2.隋唐
(1)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2)出现缂丝技术。
(四)商业
1.发展历程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2)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市”的发展: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地方“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3.商业都会
(1)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2)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
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二)科技

1.印刷术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3.农学:南北朝时期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