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20 KB
- 2023-05-05 10:24: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8 讲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宋元时期的思想
(2)科技成就:①活字印刷术;②指南针;③简仪;④《授时历》;⑤《农书》
(3)文学艺术:①风俗画;②宋词;③元曲
考点一 理学的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和① 佛教 的盛行,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② 儒学 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套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③ 天
理 ”,并认为其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④ 朱熹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逻辑上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方法论:格物致知。
(4)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⑤ 三纲五常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⑥ 正君
心 ”。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概念辨析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三、理学的发展——陆九渊的心学
1.主张
(1)核心命题是“⑦ 心即理也 ”。
(2)主张“⑧ 发明本心 ”。
(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2.影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图解历史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补遗 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的思想
分歧而“会归于一”,邀请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等到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就
“为学之方”等展开辩论,史称“鹅湖之会”。朱陆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朱熹侧重于“道问
学”,先博后约,通过泛观博览后归之约来认识天理,陆氏以之为“支离”;陆九渊主张“尊德性”,
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忽视知识积累,以求顿悟,直指人心,朱氏认为“太简”。如此双方
形成治学方法之争。
朱陆之争由朱陆之异所引起,双方的鹅湖治学方法之争辩在学术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使得双方的观点进一步明确,各自在考虑对方批评的基础上,丰富
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由此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探究点 “理”与“心”的激荡——儒学的复兴
◆史料实证
史料 1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史料 2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
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史料 3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史料解释
(1)史料 1可分三层,第一、二句指出理生万物,第三句指出理无处不在,第四句说明伦理纲
常等都体现了“理”。
(2)史料 2中,第一句强调“心”是万物本原,第二句指出良知无处不在,第三句指出求理不
必外求,恢复良知即是天理。
(3)史料 3指出理学的消极影响,“理”成为扼杀人性的工具。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 1、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
不同。其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范畴?
提示 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哲学认识论上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 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提示 消极影响: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禁锢了思想。
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宋元时期的思想
(2)科技成就:①活字印刷术;②指南针;③简仪;④《授时历》;⑤《农书》
(3)文学艺术:①风俗画;②宋词;③元曲
考点一 理学的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和① 佛教 的盛行,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② 儒学 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套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③ 天
理 ”,并认为其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④ 朱熹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逻辑上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方法论:格物致知。
(4)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⑤ 三纲五常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⑥ 正君
心 ”。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概念辨析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三、理学的发展——陆九渊的心学
1.主张
(1)核心命题是“⑦ 心即理也 ”。
(2)主张“⑧ 发明本心 ”。
(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2.影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图解历史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补遗 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的思想
分歧而“会归于一”,邀请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等到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就
“为学之方”等展开辩论,史称“鹅湖之会”。朱陆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朱熹侧重于“道问
学”,先博后约,通过泛观博览后归之约来认识天理,陆氏以之为“支离”;陆九渊主张“尊德性”,
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忽视知识积累,以求顿悟,直指人心,朱氏认为“太简”。如此双方
形成治学方法之争。
朱陆之争由朱陆之异所引起,双方的鹅湖治学方法之争辩在学术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使得双方的观点进一步明确,各自在考虑对方批评的基础上,丰富
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由此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探究点 “理”与“心”的激荡——儒学的复兴
◆史料实证
史料 1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史料 2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
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史料 3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史料解释
(1)史料 1可分三层,第一、二句指出理生万物,第三句指出理无处不在,第四句说明伦理纲
常等都体现了“理”。
(2)史料 2中,第一句强调“心”是万物本原,第二句指出良知无处不在,第三句指出求理不
必外求,恢复良知即是天理。
(3)史料 3指出理学的消极影响,“理”成为扼杀人性的工具。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 1、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
不同。其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范畴?
提示 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哲学认识论上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 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提示 消极影响: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禁锢了思想。
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