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47 KB
- 2023-05-05 10:16: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公元 960 年宋朝建立至公元 1368 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
政治
(1)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
完善。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削弱宰相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
(3)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经济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
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5)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
文化
(1)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
(2)科技领先世界,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3)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可知,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其文化繁荣的背后,
是经济的繁荣与政策的调整。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客观、多角度地认识宋元时期。
3.从宋代理学思想中体会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士人精神,在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中体会
爱国情怀。
4.宋词、元曲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时期,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
成就,涌现出许多科技发明。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第 6 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宋元时期的政治
(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安石变法(△选修 1)
考点 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①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② 枢密使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a.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行政:由中央派③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a.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材补遗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
如地方权力太弱,在作战时无力抵抗;在军事上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
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2.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
(2)内容
a.元代设立④ 行中书省 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
辖的“⑤ 腹里 ”,⑥ 宣政院 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b.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
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
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误区警示 不能认为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
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实行监察制度;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
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三、王安石变法(△选修 1)
1.历史背景: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
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宋朝建立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
宋元时期(公元 960 年宋朝建立至公元 1368 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
政治
(1)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
完善。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削弱宰相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
(3)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经济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
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5)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
文化
(1)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
(2)科技领先世界,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3)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可知,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其文化繁荣的背后,
是经济的繁荣与政策的调整。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客观、多角度地认识宋元时期。
3.从宋代理学思想中体会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士人精神,在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中体会
爱国情怀。
4.宋词、元曲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时期,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
成就,涌现出许多科技发明。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第 6 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宋元时期的政治
(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安石变法(△选修 1)
考点 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①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② 枢密使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a.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行政:由中央派③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a.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材补遗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
如地方权力太弱,在作战时无力抵抗;在军事上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
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2.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
(2)内容
a.元代设立④ 行中书省 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
辖的“⑤ 腹里 ”,⑥ 宣政院 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b.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
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
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误区警示 不能认为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
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实行监察制度;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
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三、王安石变法(△选修 1)
1.历史背景: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
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宋朝建立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