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3.07 KB
- 2023-05-05 10:08: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
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隋唐时期(581—907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和繁
荣时期。
政治
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中央集权制遭到一定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选官采取九品
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冲突,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破坏;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
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
南
北朝
思想文
化
出现儒佛道“三教并存”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书法成
为自觉艺术
隋唐 政治 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成熟
经济 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达到新高峰,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思想文
化
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1.魏晋、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繁荣时期,从发展的角度客观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人
物,培养唯物史观。
2.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构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从传统文化认同角度体会国家与民族情怀。
3.隋唐时期,无论是民族关系还是对外关系,都饱含积极主动开放的内涵,这与当今的“中
国梦”理念相契合,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
第 4 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③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 1)
(2)唐朝:①三省六部制;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度;④唐太宗(△选修 4)
考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完善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① 三省六部 制。
(1)内容
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② 兵 、刑、工六部。
(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误区警示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
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唐朝在地方上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在地方设③ 节度使 ,名为朝廷藩
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科举制
1.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了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开始设立④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3)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
殿试。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
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⑤ 公平公正
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
的落后。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教材补遗 中国古代的门阀政治
1.含义: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
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
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逐渐衰落。
2.兴起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3.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
4.评价: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缩小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
成冗员现象,不利于统治。
5.衰落原因
(1)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隋唐时期(581—907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和繁
荣时期。
政治
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中央集权制遭到一定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选官采取九品
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冲突,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破坏;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
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
南
北朝
思想文
化
出现儒佛道“三教并存”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书法成
为自觉艺术
隋唐 政治 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成熟
经济 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达到新高峰,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思想文
化
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1.魏晋、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繁荣时期,从发展的角度客观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人
物,培养唯物史观。
2.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构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从传统文化认同角度体会国家与民族情怀。
3.隋唐时期,无论是民族关系还是对外关系,都饱含积极主动开放的内涵,这与当今的“中
国梦”理念相契合,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
第 4 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③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 1)
(2)唐朝:①三省六部制;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度;④唐太宗(△选修 4)
考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完善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① 三省六部 制。
(1)内容
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② 兵 、刑、工六部。
(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误区警示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
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唐朝在地方上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在地方设③ 节度使 ,名为朝廷藩
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科举制
1.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了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开始设立④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3)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
殿试。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
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⑤ 公平公正
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
的落后。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教材补遗 中国古代的门阀政治
1.含义: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
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
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逐渐衰落。
2.兴起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3.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
4.评价: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缩小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
成冗员现象,不利于统治。
5.衰落原因
(1)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