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023-05-05 07:48: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9 讲 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
成果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措施
(1)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2)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3)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1956 年,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掀起“向
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
领域 成就
国防
科技
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
子能时代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医学 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农业
领域
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
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1985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
1988 年 9 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3.意义
(1)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
括。
(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3)“863 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
(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领域:1984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
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航空航天事业:1980 年 5 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
箭;2003 年 10 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4)信息技术领域:1983 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 年,研
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1.027 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2016 年,我国研制的超级
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
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3.意义
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探究 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
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
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
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美各国人民
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
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 1970 年 4 月 25 日讯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做出自主研制“两弹
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
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解读] (1)史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
主要目的是出于自卫。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
意义。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
和国际意义。
[试答] (1)目的: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
战”时期。
影响: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
成果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措施
(1)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2)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3)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1956 年,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掀起“向
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
领域 成就
国防
科技
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
子能时代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医学 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农业
领域
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
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1985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
1988 年 9 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3.意义
(1)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
括。
(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3)“863 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
(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领域:1984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
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航空航天事业:1980 年 5 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
箭;2003 年 10 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4)信息技术领域:1983 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 年,研
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1.027 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2016 年,我国研制的超级
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
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3.意义
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探究 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
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
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
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美各国人民
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
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 1970 年 4 月 25 日讯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做出自主研制“两弹
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
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解读] (1)史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
主要目的是出于自卫。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
意义。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
和国际意义。
[试答] (1)目的: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
战”时期。
影响: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