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MB
- 2023-05-05 07:36: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7 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1.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中央决策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
义制度初步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过程
1.工业化建设
(1)成果:到 1957 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
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2)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表现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 1956 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
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存在缺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
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一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
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
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
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
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
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史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 19%
提高到 33%,合作社经济由 1.5%提高到 56%,公私合营经济由 0.7%提高到 8%,
个体经济则由 71.8%降低到 3%,资本主义经济由 7%降低到 0.1%以下。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
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解读] (1)史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
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试答] (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
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相辅相成。
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以唯物史观看待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
材料 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
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
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
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1.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中央决策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
义制度初步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过程
1.工业化建设
(1)成果:到 1957 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
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2)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表现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 1956 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
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存在缺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
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一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
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
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
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
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
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史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 19%
提高到 33%,合作社经济由 1.5%提高到 56%,公私合营经济由 0.7%提高到 8%,
个体经济则由 71.8%降低到 3%,资本主义经济由 7%降低到 0.1%以下。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
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解读] (1)史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
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试答] (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
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相辅相成。
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以唯物史观看待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
材料 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
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
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
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