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1.00 KB
- 2023-05-05 07:24: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5 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
思想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
《新青年》,1916 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
(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
思想。
(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6 年底,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思
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
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播
(1)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
篇文章。
(2)1919 年 5 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
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
思主义。
(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进一步扩大。
(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
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4.影响
(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
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
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探究 新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
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
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
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
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
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
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解读] 史料反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起到了思想解
放的作用,但是,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东西方文化也存在着绝对化的
倾向。史料中“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辩证地
看待传统文化,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也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史料中“实
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
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合理的成分,不能全盘否定。
[试答] 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但传统文化
中也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①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②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
化的氛围。
③存...
思想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
《新青年》,1916 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
(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
思想。
(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6 年底,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思
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
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播
(1)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
篇文章。
(2)1919 年 5 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
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
思主义。
(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进一步扩大。
(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
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4.影响
(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
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
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探究 新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
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
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
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
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
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
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解读] 史料反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起到了思想解
放的作用,但是,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东西方文化也存在着绝对化的
倾向。史料中“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辩证地
看待传统文化,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也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史料中“实
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
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合理的成分,不能全盘否定。
[试答] 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但传统文化
中也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①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②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
化的氛围。
③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