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MB
- 2023-05-05 07:2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4 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
社会生活的变迁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 年)
1.原因
(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
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
货。
(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2.概况
(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
间得到了较快发展。
3.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
政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
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
础
思想 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经济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
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
而生。
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 年)
1.主要原因
(1)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
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
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
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
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 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37—1945 年)
1.沦陷区: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吞并
日军对未撤出沦陷区的民营企业以“军事需要”为名霸占
掠夺的表现
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方针和目的 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
义”
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
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委托
经营”等方式
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
格管制
掠夺的方式
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1)目的: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
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2)调整
①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
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
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对促进战时社
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
定程度上充裕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国民政
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民营
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助等政策。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
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3)作用
①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
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
社会生活的变迁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 年)
1.原因
(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
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
货。
(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2.概况
(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
间得到了较快发展。
3.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
政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
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
础
思想 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经济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
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
而生。
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 年)
1.主要原因
(1)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
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
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
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
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 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37—1945 年)
1.沦陷区: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吞并
日军对未撤出沦陷区的民营企业以“军事需要”为名霸占
掠夺的表现
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方针和目的 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
义”
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
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委托
经营”等方式
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
格管制
掠夺的方式
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1)目的: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
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2)调整
①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
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
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对促进战时社
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
定程度上充裕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国民政
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民营
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助等政策。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
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3)作用
①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
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