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MB
  • 2023-05-05 07:20:02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6单元第14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4 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
社会生活的变迁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 年)
1.原因
(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
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
货。
(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2.概况
(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
间得到了较快发展。
3.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
政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
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


思想 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经济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
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
而生。
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 年)
1.主要原因
(1)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
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
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
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
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 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37—1945 年)
1.沦陷区: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吞并
日军对未撤出沦陷区的民营企业以“军事需要”为名霸占
掠夺的表现
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方针和目的 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

义”
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
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委托
经营”等方式
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
格管制
掠夺的方式
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1)目的: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
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2)调整
①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
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
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对促进战时社
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
定程度上充裕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国民政
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民营
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助等政策。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
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3)作用
①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
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