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2023-05-05 06:48:02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5单元第10讲 1840-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
革与转型 
——晚清时期(公元 1840—1912 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公元 1840-1912 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
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晚清统治于 1912 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
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
在曲折中发展。
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
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
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第 10 讲 1840-1912 年反侵略、求民
主的潮流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导火线:虎门销烟。
3.过程
(1)爆发: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扩大:1841 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 年 8 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

束。
4.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5.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
指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2)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
已逐渐近代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58 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 年 1860 年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
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
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负责外交、通商事务的总理衙门,设总税
务司等。
(4)洋务运动兴起。
近代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三、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
2.理论
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