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1.50 KB
- 2023-05-05 06:12: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隋唐、宋元时期(公元 581—1368 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繁荣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
步加强;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思想文化上,儒学新发
展,文化高度繁荣,四大发明外传。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1)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成熟。
(2)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之间的矛盾。
经济—(1)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
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坊、市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
市。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1)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2)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
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
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 5 讲 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
进与完善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1.内容
(1)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
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
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拓展]__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
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
“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
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
体制。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
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
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教材拓展]__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
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辖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
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
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
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
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三、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1.形成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
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
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
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
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时空定位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探究 1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史料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
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
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
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
分配,则中书掌定旨...
——隋唐、宋元时期(公元 581—1368 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繁荣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
步加强;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思想文化上,儒学新发
展,文化高度繁荣,四大发明外传。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1)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成熟。
(2)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之间的矛盾。
经济—(1)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
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坊、市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
市。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1)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2)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
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
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 5 讲 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
进与完善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1.内容
(1)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
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
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拓展]__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
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
“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
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
体制。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
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
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教材拓展]__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
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辖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
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
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
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
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三、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1.形成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
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
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
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
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时空定位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探究 1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史料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
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
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
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
分配,则中书掌定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