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 MB
  • 2023-05-05 05:04:02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十三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40 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一)提出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提出: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成就
(1)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2)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二)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
一枝独秀。
(三)复苏:改革开放后,在“双百”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艺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1)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教育。
(2)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3)作用: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1)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
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2)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3)意义: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
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表现:“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教育革命”的展开和改革高
等学校招生办法。
2.影响: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2.措施: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和实施以及教育立法的较大进展。
3.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
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与成就
1.国防科技
(1)1958 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2)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医学: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拉越大。
2.提出:1988 年 9 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3.意义: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表现
(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领域:1984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
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航空航天事业:1980 年 5 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003 年
10 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
(4)信息技术领域:1983 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 年,研制出运算速
度可达每秒 1.027 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
工作框架序列图。
2.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
进程。

(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5)科技的进步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知识拓展】 “双百”方针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
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敌我矛盾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