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 MB
- 2023-05-05 05:0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38 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①政治: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②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文化: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
④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
①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
期的指导思想。
③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
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2.主要内容
(1)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2)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进步性
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
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
产生了深刻影响。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
辩证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
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
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
——资中筠
核心论点: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激进性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1918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
月革命学习。
(2)1919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2)1919 年,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 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这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团体、学会,举行演讲,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轻巧识记】 新文化运动
信息提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向西方学习发展
到思想文化层面。由于阶级和思想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提不出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
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指出真正的出路。
【漫画证史】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信息提取: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
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知识拓展】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虽是运动的一大缺陷,但不能掩
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贡献。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又是新时
代开启的前奏,特别是运动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后期思想的主流。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
信息提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
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教材补遗】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
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
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
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重点 冲击正统——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解读】 《刀大杀人多》这幅漫画描绘的是一只猿猴站在象征权力的天安门城楼上,
手握长柄大刀,上面赫然写着“专...
一、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①政治: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②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文化: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
④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
①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
期的指导思想。
③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
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2.主要内容
(1)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2)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进步性
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
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
产生了深刻影响。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
辩证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
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
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
——资中筠
核心论点: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激进性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1918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
月革命学习。
(2)1919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2)1919 年,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 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这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团体、学会,举行演讲,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轻巧识记】 新文化运动
信息提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向西方学习发展
到思想文化层面。由于阶级和思想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提不出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
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指出真正的出路。
【漫画证史】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信息提取: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
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知识拓展】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虽是运动的一大缺陷,但不能掩
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贡献。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又是新时
代开启的前奏,特别是运动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后期思想的主流。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
信息提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
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教材补遗】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
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
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
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重点 冲击正统——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解读】 《刀大杀人多》这幅漫画描绘的是一只猿猴站在象征权力的天安门城楼上,
手握长柄大刀,上面赫然写着“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