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 MB
  • 2023-05-05 04:32:02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十二 第33讲 汉代儒学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33 讲 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政治上: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儒生。
(3)教育上: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4.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2.影响: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
化和儒学传播。
汉代儒家思想的作用
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
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

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核心论点: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成为后世政府进行思想统治的工
具。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
(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
度。
(2)影响
①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④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
邪辟之说受到压抑,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郭志坤认为: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
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
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翦伯赞《中国史纲》
核心论点:儒学地位独尊,其他派别也让其继续存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对于儒学在后
来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图解历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信息提取: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
的需要。
【漫画解史】 太学的影响

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传统主
流文化思想的地位。
【知识点拨】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
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漫画解史】 科举制的实质
信息提取:科举制将读书人纳入统治者的控制之下。
【教材补遗】
1.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
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
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2.秦汉的官学和私学:秦朝,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倡导官学,私学衰落;汉代尤其
是汉武帝以后,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官学仍然十分发达,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
立,私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