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 MB
  • 2023-05-05 04:24:02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十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9 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4.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5.评价
(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
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
(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
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苏联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
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
2.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
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政策: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状况:1937 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③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
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
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
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核心论点:苏联通过牺牲农业发展了工业,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但由此
引发了工农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矛盾尖锐。   
3.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调节;
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4.影响
(1)经济
①苏联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
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
制。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