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1 MB
  • 2023-05-05 03:56:02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七 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3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
(1)近代
①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②女性服饰:改良后的旗袍受到女性欢迎。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
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③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根据自身选择服饰。
(二)饮食与居室的演进
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居室建筑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表现
(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
新式婚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

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
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核心论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存在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   
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2)概况
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在 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 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轮船:1865 年 4 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④火车: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⑤公共交通:1906 年,天津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⑥飞机: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
个中国的航空网。
近代交通业的特点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
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
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
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 年)
核心论点: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有:政府腐败无能、领域狭窄、普及范围小等。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电事业
①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949 年 1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信事业的发展
①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882 年,电话传入中国。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
(1)西人办报:从 19 世纪 40 年代到 90 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国人办报:1873 年,《昭文新报》的创办,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中
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影响较大。
2.影视
(1)电影
①1896 年 8 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2)电视
①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②197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出现:1993 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