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9.75 KB
- 2023-05-05 02:04: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 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备考导航 素养解读
单
科
命
题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
中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刺
史;(2)唐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3)宋
代二府三司制、通判;(4)元代中书省和
行省制。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太祖
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2)清朝设立军
机处。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从汉至清政治制度
演变的过程。
2.从“史料实证”角度,运用史料记载论证汉至清中
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3.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客观地评价君主专制空
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
考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朝
代
君主专制的演化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汉
设立由亲信近臣组成的①“ 内朝 ”,
拥有决策权,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
“外朝”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初年实行② 郡国并行制 ,后引发七国之
乱,汉武帝颁布③ 推恩令 ,最终消除了王国对
中央的威胁
唐
完善④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尚
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
设⑤ 节度使 ,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
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 实行⑥“ 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中书 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
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负
责财政。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负责监督,又设⑦ 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同时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地方权力大大削弱
元 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创立⑧ 行省 制度,全国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
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辖区。行省
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
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
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
为防外戚干政。西汉末年,外戚王氏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的情况,外戚干政常因皇权、宦官、士人之间争权而导致政权
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所批判。有些后宫干政亦会伴随外戚干政的情况。明朝虽严令限
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
图解历史 西汉中外朝制度
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选官制度的演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3)评价: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⑨ 九品官人法 ,与士族制度相伴生。
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将地方人才分为九个等次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使世家大
族垄断了官场。
4.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1)积极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有益于社
会尚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⑩ 八股取
士 ,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
教材补遗 征辟制
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所征
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进
秦代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分别设御史大夫和监御史负责监察
汉代
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
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汉代以后 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2....
备考导航 素养解读
单
科
命
题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
中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刺
史;(2)唐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3)宋
代二府三司制、通判;(4)元代中书省和
行省制。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太祖
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2)清朝设立军
机处。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从汉至清政治制度
演变的过程。
2.从“史料实证”角度,运用史料记载论证汉至清中
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3.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客观地评价君主专制空
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
考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朝
代
君主专制的演化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汉
设立由亲信近臣组成的①“ 内朝 ”,
拥有决策权,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
“外朝”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初年实行② 郡国并行制 ,后引发七国之
乱,汉武帝颁布③ 推恩令 ,最终消除了王国对
中央的威胁
唐
完善④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尚
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
设⑤ 节度使 ,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
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 实行⑥“ 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中书 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
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负
责财政。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负责监督,又设⑦ 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同时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地方权力大大削弱
元 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创立⑧ 行省 制度,全国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
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辖区。行省
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
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
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
为防外戚干政。西汉末年,外戚王氏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的情况,外戚干政常因皇权、宦官、士人之间争权而导致政权
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所批判。有些后宫干政亦会伴随外戚干政的情况。明朝虽严令限
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
图解历史 西汉中外朝制度
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选官制度的演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3)评价: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⑨ 九品官人法 ,与士族制度相伴生。
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将地方人才分为九个等次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使世家大
族垄断了官场。
4.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1)积极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有益于社
会尚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⑩ 八股取
士 ,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
教材补遗 征辟制
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所征
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进
秦代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分别设御史大夫和监御史负责监察
汉代
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
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汉代以后 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