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9.50 KB
  • 2023-05-05 01:00:02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2专题8第17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17 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端: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2)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
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内容: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的要
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经
营权)。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
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 5 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 14 个沿
海港口城市。
(3)设立经济开放区:从 1985 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
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浦东:1990 年 4 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
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

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
的某些尝试。……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
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史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
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
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
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 年)
[解读]
(1)史料一论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史料二阐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史料表明僵化的模
式造成管理上政企不分,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必须改革经济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的变化、
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僵化的模式”是什么。其弊端表现
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试答:                                    
                                   
(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试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