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62 KB
- 2023-05-04 23:16: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42 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
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③1956 年 1 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
部分。
④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就
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5)意义
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易错辨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
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
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
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状况。
3.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1979 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
事业的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 年宪法又正式将教
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到 1965 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
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
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
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教材补缺
1.扫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2001 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
1958 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
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 年开始对教
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
②1977 年 12 月,恢复高考。
③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④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⑤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⑥1980 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成就
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
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图示解史 现代中国的教育
三、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发展科技的措施
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③吸引海外的知识...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
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③1956 年 1 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
部分。
④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就
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5)意义
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易错辨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
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
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
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状况。
3.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1979 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
事业的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 年宪法又正式将教
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到 1965 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
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
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
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教材补缺
1.扫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2001 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
1958 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
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 年开始对教
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
②1977 年 12 月,恢复高考。
③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④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⑤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⑥1980 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成就
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
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图示解史 现代中国的教育
三、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发展科技的措施
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③吸引海外的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