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00 KB
  • 2023-05-04 22:32:02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四 宋明理学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课题三十四 宋明理学
[注] 理学
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
佛、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
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
[辩] 理学≠礼学
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以“理”为核心,但不是以“礼”为
核心。
[注]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破
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充分体现了其观点。
[拓] 理学的世俗化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
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
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
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1.理学 形成的背景
(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
文轻武,科举制度 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
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 ”的局面。北宋
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道德观
二程(程颢、
程颐)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
有理而后有物
提出“格物致知”,
把知识、道德、天
理联系起来
把天理和伦理
道德直接联系
起来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
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格物致知”的
目的在于“明道德
之善”,而非“求
科学之真”
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
程朱理学
和陆王心

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 反省内心就可得 将人心与心外

“心”即“理” 到天理 无物联系起来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
行合一”
将人心与道德
联系起来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
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
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
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 之风。
[联] 科举制以儒学经典为命题素材,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但也钳制了人们
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变革。
[拓]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
起。“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
[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心是万物的本
原。
[联]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英雄气节的诗句,流芳百世,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注] 颜元在批判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时说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重难点 宋明理学
(一)史料探史——宋明理学兴起的条件
史料一 城市与生活
史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
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史料三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
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他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
起和势力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