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1.50 KB
- 2023-05-04 22:28: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
[联] 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 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 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
化的进程。
[辩]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
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
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 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
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 主张
1.内容
思想主张 目的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提出“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在全国
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
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
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
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
作用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
[注] 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
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 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
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
规大学。
[补]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重难点 汉代儒学
(一)读图明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读] 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
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说明教育为儒家
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二)史料探史——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史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①。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②。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③。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④。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史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
[联] 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 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 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
化的进程。
[辩]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
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
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 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
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 主张
1.内容
思想主张 目的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提出“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在全国
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
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
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
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
作用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
[注] 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
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 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
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
规大学。
[补]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重难点 汉代儒学
(一)读图明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读] 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
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说明教育为儒家
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二)史料探史——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史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①。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②。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③。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④。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史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