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4.00 KB
  • 2023-05-04 22:00:02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七课题二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课题二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 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
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
时期 变化 特点
戊戌变法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
婚姻制度
辛亥革
命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
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沿海变化大,内陆变化小;城市
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具有不平
衡性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 世纪 50~70 年代)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
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
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 年至今)
(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
领域 变化
服饰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 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风俗
习惯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
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联]
近代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政治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起了促进作用。
[注]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中山装和旗袍均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拓]
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结合,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补]
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
1950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
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
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 1952 年底,自由、自主
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建成唐胥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铁路
“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
公路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的垄断
水运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受铁路、
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航空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 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
界第一位。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
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