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2.00 KB
- 2023-05-04 20:32:03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
了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4)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新格局。
课题二十四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
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
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措施
①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打击
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 工商业,调动私营
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农村:1950 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
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2)任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等
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
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注]
“调整”主要是指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调整的目的是调动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
性,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辩]
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它属于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
本完成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联]
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源丰
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辩]
“一五”计划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并
没有实现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
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 年)
(1)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1958 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观
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
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5)教训:
①必须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国力出发。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④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
了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4)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新格局。
课题二十四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
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
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措施
①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打击
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 工商业,调动私营
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农村:1950 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
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2)任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等
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
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注]
“调整”主要是指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调整的目的是调动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
性,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辩]
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它属于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
本完成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联]
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源丰
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辩]
“一五”计划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并
没有实现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
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 年)
(1)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1958 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观
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
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5)教训:
①必须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国力出发。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④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