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2023-05-04 18:48: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阶段特征
一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
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政治上: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
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面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文化上: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奠定,预示着第三次
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
的一面,突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第 35 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背景
(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治:俄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国内局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薄弱的环节。
(4)主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2.经过
(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事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士兵游行示威,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领冬宫。
(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
和《土地法令》,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3.意义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
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
①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图示总结 俄国十月革命示意图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
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图示总结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
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
一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
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政治上: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
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面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文化上: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奠定,预示着第三次
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
的一面,突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第 35 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背景
(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治:俄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国内局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薄弱的环节。
(4)主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2.经过
(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事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士兵游行示威,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领冬宫。
(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
和《土地法令》,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3.意义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
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
①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图示总结 俄国十月革命示意图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
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图示总结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
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