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MB
- 2023-05-04 18:12: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专题十一 Error!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
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
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
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
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 23 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百家争鸣
概念阐释——“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
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
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
用。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
辨析比较——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
“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
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②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
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这些学
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
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汉代儒学
概念阐释——大一统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
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
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
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
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
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
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由此可见,儒
家思想( )
A.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注重于现实政治诉求 D.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
解析:选 C 材料中将道家、墨家、儒家进行比较,儒家不信鬼神,讲人道,主张运
用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秩序,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故 C 项正确。
2.《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中写道:“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他一再告诫统治者‘祸莫大于不知足’,
否则就会‘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体现出老子的治国思想是( )
A.小国寡民 B.仁政、节欲
C.兼爱、节用 D.无为而治
解析:选 D 材料反映的是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压榨人民,
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D 项正确。
3.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
见。后因彼此政见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
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
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
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
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 23 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百家争鸣
概念阐释——“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
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
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
用。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
辨析比较——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
“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
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②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
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这些学
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
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汉代儒学
概念阐释——大一统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
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
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
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
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
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
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由此可见,儒
家思想( )
A.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注重于现实政治诉求 D.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
解析:选 C 材料中将道家、墨家、儒家进行比较,儒家不信鬼神,讲人道,主张运
用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秩序,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故 C 项正确。
2.《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中写道:“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他一再告诫统治者‘祸莫大于不知足’,
否则就会‘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体现出老子的治国思想是( )
A.小国寡民 B.仁政、节欲
C.兼爱、节用 D.无为而治
解析:选 D 材料反映的是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压榨人民,
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D 项正确。
3.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
见。后因彼此政见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