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 MB
- 2023-05-04 17:4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3 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
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 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
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2)结果: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内容
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 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
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总结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
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 年 4 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
大问题。
(2)中共八大
时间 1956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
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
内
容
主要
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主要失误
(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
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 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纠正失误
(1)举措: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 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建设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
火车。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精微点拨 八字方针主要调整的内容
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
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2)出现起色:1971 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十年动乱”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考点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年)
1.“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
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 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
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2)结果: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内容
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 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
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总结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
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 年 4 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
大问题。
(2)中共八大
时间 1956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
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
内
容
主要
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主要失误
(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
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 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纠正失误
(1)举措: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 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建设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
火车。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精微点拨 八字方针主要调整的内容
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
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2)出现起色:1971 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十年动乱”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考点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年)
1.“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