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8.57 KB
  • 2023-05-04 17:32:02 发布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2讲 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1949~1956 年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政治:三大政治制度确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
的成熟。
科技文化:“双百”方针提出,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第二阶段:1956~1976 年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完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
重破坏。
经济:1956 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
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
外交: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科技文化: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和教育事业
受到重大冲击。
第 22 讲 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
一、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背景
(1)政治: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方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筹备: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为新民
主主义国家。

3.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举行。
4.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中国
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牢固基石,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精微点拨 区分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关系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新时期,但并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转变: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的任务宣告结束,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为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
(3)实践: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相继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
夏回族自治区;1965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图示解史 新中国初期确定的三大政治制度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
(2)导火线:1965 年 11 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2)全国各地建立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二、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