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MB
- 2023-05-04 16:24: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
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
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 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
化圈。
第 6 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
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③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
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2.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选官制度——科举制
(1)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③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
殿试。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
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
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
国近代的落后。
4.监察机构
(1)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
等。
(2)作用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
工具。
5.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
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
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
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5)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
平衡。唐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
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
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
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①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作用显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
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
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 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
化圈。
第 6 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
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③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
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2.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选官制度——科举制
(1)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③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
殿试。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
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
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
国近代的落后。
4.监察机构
(1)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
等。
(2)作用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
工具。
5.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
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
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
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5)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
平衡。唐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
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
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
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①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作用显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