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6.50 KB
  • 2023-05-04 13:44:02 发布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3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3 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4.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5.评价
(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
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
机。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性质: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
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4.影响
(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漫画历史] 余粮收集制
[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特别提醒]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
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主题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史料一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
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学者王斯德
史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 年采取
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
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
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
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
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
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
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史料三 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
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
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
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1.史料一指出了特殊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作者主张站在
历史的角度看待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
2.史料二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
3.史料三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史料“改良主义”“国家调节”说明“恢
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
1.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改良主义”的办法?
试答: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
2.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重要变化?
试答: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
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
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