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00 KB
- 2023-05-04 13:40:03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选考部分
考点一 古代重大改革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
会处于转型期。
(2)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
盾。
二、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
盾。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实行均田制。
(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
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
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
泛滥的弊病。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考点二 近代重大改革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
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评价
(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2.措施
(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评价
(1)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
迪和经验。
(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三、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
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
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内容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考点一 古代重大改革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
会处于转型期。
(2)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
盾。
二、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
盾。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实行均田制。
(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
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
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
泛滥的弊病。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考点二 近代重大改革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
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评价
(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2.措施
(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评价
(1)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
迪和经验。
(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三、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
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
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内容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