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5 MB
- 2023-04-23 03:00: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 讲 等高线地形图
[课程内容]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应用及相关计算。
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判读及应用。
[思维导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 1_500 米,乙点海拔为
500 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 1_000 米。
2.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距
3.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
4.不同地形类型的等高线特征
类型 主要特征
平原 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
山地
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山脉处等高
线多呈带状延伸
丘陵 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
高原
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顶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边缘等高线密集,地势
陡峭
盆地 周高中低,内部地势起伏较小,边缘地势陡峭
峡谷 两侧高,中部低,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峡谷两侧等高线呈对称分布
5.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部位
A.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B.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C.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D.陡崖,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洼地,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拓展延伸
A′处的短线是示坡线,自等高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方法技巧
图中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计算,适用“蝴蝶解法”,即下式中交叉相减。
6.坡的类型
(1)均匀坡Error!
(2)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如甲、乙图所示。
(3)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如丙、丁图所示。
7.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ΔH=H 高-H 低
(n-1)d<ΔH<(n+1)d
注:n 为两点间等高线的条数,d 为等高距。
(2)陡崖的相关计算
H 大≤H 顶<H 大+d
H 小-d<H 底≤H 小
(n-1)d≤ΔH<(n+1)d
注:H 大和 H 小分别为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局部闭合等值线内的地点海拔的判断适用“大于大值,小于小值”。例如,下图中(数值单
位:米)200<A<300、100<B<200。
拓展延伸 几种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分布
名称 地貌景观 等高线图
火山口
风蚀
蘑菇
岱崮
地貌
梯田
新月形
沙丘
山前冲
积扇
(天津文综)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答案 C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 图中的古海岸线可视为等高线;不同时期的古海岸线可视为多条等高线;由图中古海
岸线在陆地上且高于现代海岸线可知,①海岸线地势最高,④海岸线地势最低;设问对象是
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而非整个天津市。
(2)破题: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图中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海岸地势低于陆地;地势的描述方法是“由……向……
升高(降低)”。
(3)解题:解答上题你如何辨别选项?
答案 参照古海岸线弯曲和更替方向可知,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
斜,C 项正确。
考向一 地形、地势判断
(上海地理)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
图”。回答 1~2 题。
1.图中两条 400 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2.图中 310 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 1 题,图中两条 400 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 400 米等高线之间
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第 2 题,310 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
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 310 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因此灰色部
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
考向二 等高线相关计算
(...
[课程内容]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应用及相关计算。
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判读及应用。
[思维导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 1_500 米,乙点海拔为
500 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 1_000 米。
2.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距
3.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
4.不同地形类型的等高线特征
类型 主要特征
平原 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
山地
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山脉处等高
线多呈带状延伸
丘陵 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
高原
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顶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边缘等高线密集,地势
陡峭
盆地 周高中低,内部地势起伏较小,边缘地势陡峭
峡谷 两侧高,中部低,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峡谷两侧等高线呈对称分布
5.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部位
A.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B.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C.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D.陡崖,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洼地,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拓展延伸
A′处的短线是示坡线,自等高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方法技巧
图中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计算,适用“蝴蝶解法”,即下式中交叉相减。
6.坡的类型
(1)均匀坡Error!
(2)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如甲、乙图所示。
(3)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如丙、丁图所示。
7.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ΔH=H 高-H 低
(n-1)d<ΔH<(n+1)d
注:n 为两点间等高线的条数,d 为等高距。
(2)陡崖的相关计算
H 大≤H 顶<H 大+d
H 小-d<H 底≤H 小
(n-1)d≤ΔH<(n+1)d
注:H 大和 H 小分别为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局部闭合等值线内的地点海拔的判断适用“大于大值,小于小值”。例如,下图中(数值单
位:米)200<A<300、100<B<200。
拓展延伸 几种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分布
名称 地貌景观 等高线图
火山口
风蚀
蘑菇
岱崮
地貌
梯田
新月形
沙丘
山前冲
积扇
(天津文综)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答案 C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 图中的古海岸线可视为等高线;不同时期的古海岸线可视为多条等高线;由图中古海
岸线在陆地上且高于现代海岸线可知,①海岸线地势最高,④海岸线地势最低;设问对象是
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而非整个天津市。
(2)破题: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图中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海岸地势低于陆地;地势的描述方法是“由……向……
升高(降低)”。
(3)解题:解答上题你如何辨别选项?
答案 参照古海岸线弯曲和更替方向可知,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
斜,C 项正确。
考向一 地形、地势判断
(上海地理)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
图”。回答 1~2 题。
1.图中两条 400 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2.图中 310 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 1 题,图中两条 400 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 400 米等高线之间
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第 2 题,310 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
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 310 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因此灰色部
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
考向二 等高线相关计算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