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4 MB
  • 2023-04-23 01:56:02 发布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人文地理 第6章 第26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6 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程内容]
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
境问题。
2.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
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思维导图]
1.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

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污染
水污染 海洋污染 噪声污染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破坏
湿地破坏 土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异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原因: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农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原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原因:过分消耗资源
发展中国家
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原因:①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
与人口的双重压力;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分布的全球性与局域性
①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
的生存。
②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
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4.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2019·江苏地理)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和 SO2多年平均浓度日
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浓度一般在 10 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 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答案 (1)C (2)A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 PM2.5浓度,在 10 时以后逐渐下降。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
(2)破题:你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气温的日变化,热岛效应,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
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和石
油为主。
考向一 结合统计资料或典型案例考查环境污染

(2018·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 2002~201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 GDP 变化
图”。读图,回答 1~2 题。
1.2002 年~2015 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 GDP 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 GDP 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 GDP 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 2005 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答案 1.C 2.C
解析 第 1 题,由图中两条曲线数值变化,可得出答案。第 2 题,图示时期内,该区域人均
GDP 持续增长,说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则人口规模减小、工业生产萎缩的可能性较小。
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可能是因环保政策趋严所致。
考向二 结合典型案例考查生态破坏
(全国文综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
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
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