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8 MB
- 2023-04-22 23:0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36 讲 世界地理概况
[考纲呈现]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3.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考纲解读]
1.区域认知: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
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识
记世界主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
和经济地理位置;了解世界主要人种及主
要分布地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2.综合思维: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规律及成因;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
布及成因。
[思维导图]
1.世界海陆分布
(1)大洋、大洲分布及分界线
大洲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A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
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B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2)分布规律
①从全球来看,地球表面积的 71%为海洋,29%为陆地,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②从半球来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相反。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
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
海底地形 特点
大陆架
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 200 米,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
气等矿产资源;而且盛产海洋水产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海倾斜的陡坡,水深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洋盆 大洋底部的主体,地形平坦
海岭 板块生长边界
大洋
底部
海沟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一般是大陆坡与洋盆分界线
方法技巧 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在定位时应该在脑中用重要的经
纬线编织一个“数字化”的立体地球。如选择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
经线、20°W、160°E、120°E 等经纬线,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大洲、国家、地形区、
河流、气候类型区等,然后进行组合叠加,形成“脑图”。
分割世界地图的经纬线及其附近参考点:
经纬线 参考点 经纬线 参考点
23°26′N,90°E 恒河三角洲 0°,50°N 英吉利海峡
50°E,30°N 波斯湾北岸 0°,0° 几内亚湾
30°E,30°N 尼罗河三角洲 90°W,30°N 密西西比河河口
30°E,40°N 土耳其海峡 120°W,30°N~40°N 旧金山、洛杉矶
40°E,40°N 大高加索山脉
60°E,60°N 乌拉尔山
80°W 东为南美洲,西为北美洲
(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
借助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等,以其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
区域定位。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
海洋包围(岛屿)。利用这些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
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大陆。
(3)区域轮廓定位法
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
区界线、海岸线等)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4)地带性特征定位法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
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如根据降水和气温情况
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
(5)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
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如埃及的金
字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长城等。
(6)文字信息辅助定位法
有的题目在题干或问题中提示了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
高定位的速度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了定位的成败。
考向一 结合世界区域图考查世界的海洋与陆地
(安徽文综)下图为 25°N~32°N 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第 1 题。
1.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
A.北美东岸与西欧 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 D.西欧与南亚
答案 D
解析 该区域的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红海南部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阿拉伯海
相连,该海上运输通道缩短了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程,便捷地连接了西欧和南亚。
(全国文综Ⅱ)总部位于江苏徐州(...
[考纲呈现]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3.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考纲解读]
1.区域认知: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
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识
记世界主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
和经济地理位置;了解世界主要人种及主
要分布地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2.综合思维: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规律及成因;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
布及成因。
[思维导图]
1.世界海陆分布
(1)大洋、大洲分布及分界线
大洲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A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
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B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2)分布规律
①从全球来看,地球表面积的 71%为海洋,29%为陆地,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②从半球来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相反。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
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
海底地形 特点
大陆架
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 200 米,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
气等矿产资源;而且盛产海洋水产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海倾斜的陡坡,水深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洋盆 大洋底部的主体,地形平坦
海岭 板块生长边界
大洋
底部
海沟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一般是大陆坡与洋盆分界线
方法技巧 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在定位时应该在脑中用重要的经
纬线编织一个“数字化”的立体地球。如选择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
经线、20°W、160°E、120°E 等经纬线,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大洲、国家、地形区、
河流、气候类型区等,然后进行组合叠加,形成“脑图”。
分割世界地图的经纬线及其附近参考点:
经纬线 参考点 经纬线 参考点
23°26′N,90°E 恒河三角洲 0°,50°N 英吉利海峡
50°E,30°N 波斯湾北岸 0°,0° 几内亚湾
30°E,30°N 尼罗河三角洲 90°W,30°N 密西西比河河口
30°E,40°N 土耳其海峡 120°W,30°N~40°N 旧金山、洛杉矶
40°E,40°N 大高加索山脉
60°E,60°N 乌拉尔山
80°W 东为南美洲,西为北美洲
(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
借助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等,以其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
区域定位。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
海洋包围(岛屿)。利用这些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
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大陆。
(3)区域轮廓定位法
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
区界线、海岸线等)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4)地带性特征定位法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
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如根据降水和气温情况
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
(5)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
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如埃及的金
字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长城等。
(6)文字信息辅助定位法
有的题目在题干或问题中提示了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
高定位的速度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了定位的成败。
考向一 结合世界区域图考查世界的海洋与陆地
(安徽文综)下图为 25°N~32°N 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第 1 题。
1.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
A.北美东岸与西欧 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 D.西欧与南亚
答案 D
解析 该区域的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红海南部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阿拉伯海
相连,该海上运输通道缩短了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程,便捷地连接了西欧和南亚。
(全国文综Ⅱ)总部位于江苏徐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