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 MB
  • 2023-04-21 12:08:03 发布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第二讲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1
第二讲 等高线地形图
考纲
呈现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应用及相关计算。
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判读及应用。
考纲
解读
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分析与判读,能
绘制地形剖面图。
2.掌握等值线图的基本特征及判读方法。
考点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相关计算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读下图,完成相关内容。
(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① 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
图中甲点海拔为② 1 500 米,乙点海拔为③ 500 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④ 1 000 米。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内容。

2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字母 地形部位 等高线特征
A 山顶 等高线⑤ 闭合 ,中间⑥ 高 ,四周⑦ 低 
B 山谷 等高线向⑧ 高处 弯曲
C 山脊 等高线向⑨ 低处 弯曲
D 陡崖 数值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为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 盆地(洼地) 等高线闭合,四周⑩ 高 ,中间  低 
(2)A处海拔(H): 900米<H<1 000米。A、B的相对高度(Δh): 500米<Δh<700米。
(3)D处陡崖顶部的海拔(H):  500米≤H<600米 。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200米≤Δh<400
米 。
(4)甲处等高线稀疏,坡度  小 ;乙处等高线密集,坡度  大 。
(5)该区域地形以  山地、丘陵 为主。
(6)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同一条等高线上  海拔 相等;  等高距 全图一致(特别说
明的除外);等高线  闭合但不相交 (同一幅图上由于图幅所限,等高线可能不闭合),等高线重合处为  
陡崖 ;等高线  密集 处坡度较陡,  稀疏 处坡度较缓。

3
一、等高线的判读内容
  1.确定等高线数值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知道任意一条等高线的数值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
等高线的数值;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值,小于大值”的法则判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
线内部数值的大小遵循“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判读法则。
2.判读地形坡度和坡向
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为缓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为陡坡;等高线均匀的地方为均匀坡
判断坡向
在北半球,坡向朝向低纬——阳坡,坡向朝向高纬——阴坡;暖湿气流沿坡面上升的坡——迎风
坡,暖湿气流沿坡面下沉的坡——背风坡
  3.判读地形、地势特征
判断
地势高低
主要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若图中没有数值
注记,则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平原:海拔一般在 200 m以下
丘陵:海拔在 500 m以下,相对高度一般小于 200 m
山地:海拔多在 500 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 200 m
高原:海拔高(一般在 500 m以上),相对高度小
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中间较低,四周较高
大陆架:海水深度不超过 200 m
大陆坡:海水深度超过 200 m
宏观地形
判读
海沟:海水深度大
  4.判读水系、水文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水系
特征 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4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
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等高线在山脊处向低处弯曲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资源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有关
水文
特征
河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5.判读河流流向及流域面积
判断流向 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发育于河谷,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判断流域面积 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流域面积
  6.判读气候特征及差异
判断
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
低,蒸发弱)等因素进行分析
气温差异
求出高度差,再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约 0.6℃/100 m)计算温度差,地
势越高气温越低
降水差异 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判断
气候差异
光照差异 阳坡光照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二、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