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0 KB
  • 2023-12-06 00:50:07 发布

湖南省长沙市美术学校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课时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湖南省长沙市美术学校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课时2教案新人教版科目年级班级时间年月日课题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要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分析各人物的形象。实施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课文赏析   第3段(1)一生范读本段。(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4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第四段(1)女生齐读本段。(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4 一、人物形象分析: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1)伏笔与照应。(2)波澜不惊。(3)详略得当。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分两种层面来展开: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比如:世贸谈判、朝核问题……)谈附:1、秦晋围郑形势图教学反思分析课文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诵课文,读出人物情感,看哪一组读的好。有了竞争,就有动力,同学们朗诵的非常棒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