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0 KB
  • 2023-12-03 13:50:02 发布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无题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无题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生命的律动”。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知人论世 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青空与林》、《噩梦备忘录》、《尘木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关于“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整体感知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主要技法:、写作年代:表层意义:深层意义:咀嚼感悟: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前仆后继?结构理解:结构完整,前后呼应。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内容分析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诵读赏析1、想一想,“我们温暖的血”,“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小草的须里去”“五月的河里去”,意味着什么?3 2、“天青/水绿/鸟飞/鱼游”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熟读体味:这是一首与死亡有关的诗,但诗中不含悲痛伤感,悲壮中有崇高豪迈。《无题》(邹荻帆)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生命的律动”。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知人论世 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青空与林》、《噩梦备忘录》、《尘木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关于“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整体感知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主要技法:设问、想象。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咀嚼感悟: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前仆后继?是理想,是为一个高远的理想所激励的时候,人才会认识到死的意义,进而更理解和追求生的意义。结构理解:结构完整,前后呼应。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内容分析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3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诵读赏析想一想,“我们温暖的血”,“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小草的须里去”“五月的河里去”,意味着什么?(如果诗人不是写诗,而是议论文,直接表达观点,怎么说)【明确】意味着烈士们的鲜血唤醒了大地上千千万万的人们,他们形成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烈士的牺牲换来蓬蓬勃勃的革命生机。“天青/水绿/鸟飞/鱼游”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这四个词内容包括了天上、地下有代表性的事物,都是主谓式结构,谓语富有色彩感和动感,描绘出一幅美好宁静、令人向往的画面。这画面也是烈士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世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诗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残酷的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