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2023-12-03 09:10:07 发布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及其含义。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导入→写作背景简介→课前作业→文本探究→课堂检测→小结教学情景1、导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们是中国的脊梁,而你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2、写作背景简介:1926年3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进行游行示威,到执政府门前请愿。当到达执政府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死伤二百余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噩耗传来,鲁迅无比愤怒,他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士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牺牲烈士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课前作业检查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解题:3 (1)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2)君,是对人的尊称。(类似的词我们还知道哪些?先生,同志)(3)《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题材的文章?明确:纪念性的回忆性的文章,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4)刘和珍,女,女,1904年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牺牲于1926年3月18日.年仅22岁。6、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1)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写了哪些人?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明确:第一类人:作者不止写了刘和珍,还纪念了张静淑和杨德群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让人们记住这次惨案,警示人们不忘血案。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2)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出描写她事迹的语言并概括她的性格特征。明确: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生活虽艰难,却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来听鲁迅的课,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中弹牺牲。她是:执着有勇气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和蔼善良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3)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 明确: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4)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板书:记叙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5)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板书:交代写作缘由 (6)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板书:教训意义 3 (6)学生划分文章层次,给每一节拟小标题。明确:第一部分(1、2节)纪念刘和珍的缘由。第一节是祭奠爱国死者,痛斥反动文人。第二节是意在唤醒麻木庸人。(思路:爱→恨)第二部分(3、4、5)记叙刘和珍的事迹。第三节写刘和珍在学潮中的表现。第四节写刘和珍在惨案中的概况。第五节写刘和珍在惨案中的细节。(思路:生前→遇害)第三部分(6、7)纪念刘和珍引发的思考。第六节告诫人们徒手请愿不足取。第七节烈士们的牺牲精神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思路:否定→肯定)课堂检测阅读下列这则新闻材料,提取三个关键词。前一阵子关于鲁迅作品是否“撤出”中学语文课本的问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鲁迅无疑代表着现代文学的巅峰,迄今无人能超越。那些人们习惯把“座次”排在鲁迅名后的一些现代大家,虽然也很优秀,但跟鲁迅比“落差”还不是一点点。在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的中文教育中,鲁迅的作品不能缺席,也不应缺席。但在哪个年级段的课本中,选择鲁迅哪些作品、选择多少,则大有讲究。其选择编排的标准,应该服从改进语文教学的需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教化作用,偏离了语文教学本应体现的核心功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羊城晚报》)答:语文课改鲁迅作品选择小结这是一篇通过叙事凸显人物形象的记叙性的散文,文章结构清楚,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借鉴,在阅读这类的文章时我们也要理清文章思路,抓住关键字句来理解文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