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 MB
- 2023-12-03 08:20:07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左传》简介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简介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关于《左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于《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
晋公子重耳流亡路线图
前632年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
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晋军秦军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四、课文配乐朗读
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ánzhuìquē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zhìqǐpáng五、字词注音
六、翻译分析全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以:因为。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分析。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如果。使:派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辞:推辞犹:尚且而:才(烛之武)许之写烛之武临危受命,谈谈你对烛之武的牢骚与郑伯的认错行为的理解。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使动用法。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曰既:已经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相当于“而”。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越:跨过。其:这件事厚:增强薄:削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以:而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盟:结盟。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烛之武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心平气和,平缓。诚恳,反问语气。委婉,平缓。反问,语调略高。较轻,有力而肯定拉长音态度诚恳,中速读。要有愤激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语速承前语气平缓,诚恳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亡郑无利,有小害对秦舍郑无害,有小利对秦亡郑将有大害对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表面)(深入)
高妙的劝说艺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援古例今,审时度势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不卑不亢语言得体,语重心长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
理——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形势——亡郑对秦无益——亡郑对秦有害——舍郑于秦有益纵观历史——晋国无信且贪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利——化被动为主动烛之武为何不去见晋侯而选择见秦伯?分析一下烛之武所洞悉的秦伯的心理。(戒心、贪心、疑心……)烛之武是如何拉近彼此距离的?(消除戒心、瓦解贪心、利用疑心……)
节——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却本国尊严
体——得体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于秦伯,一口一个“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厉害得失。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作为臣子,委婉提醒,不提要求,一切请秦伯自己定夺。满足了人潜意识中的自尊。
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塑造人物的方法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2.他人的陪衬3.个性化的语言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及:达到其:代词,自己的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之:代郑国
结局:晋军亦退师晋文公——将其与“子犯”相比,看其一代霸主之气
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
塑造人物的方法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2.他人的陪衬3.个性化的语言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知识点归纳
总结字词句1、通假字;2、古今异义;3、文言虚词;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已通矣,语气词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13
(古/今)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亦去之(离开/距离)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以:1.以其无礼于晋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于:1.以其无礼于晋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不知4.吾其还也因为,表原因连词,来对,表对象连词,又连词,况且代词,它郑国代词,这件事自己的表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考虑)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名词→状语词类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动词→名词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词类活用
(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烛之武)夜,缒而出(主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
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特殊句式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⑤,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⑥,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①叔詹,郑国大夫。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③离,同“罹”(lí),遭受。④靖,安定。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⑥侪(chái):类。《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翻译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合作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对于古人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1、邹忌与齐威王(正面)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正面)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4、管仲与齐桓公(正面)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5、比干与纣王。(反面)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6、召公与厉王(反面)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2课雨巷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成语测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句子成分分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 【优化指导】2015届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第1章 第1节Word版含答案
- 重庆市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A卷)
-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卷与答案
-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教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