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 MB
  • 2023-12-03 07:50:02 发布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短新闻两篇 新闻作品要具备六要素:“五个W”+“1个H”When(何时)How(怎样发生)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原因)新闻作品的特点:真,短,快。 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有时也有引标和副标。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新闻的主要结构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结语: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香港问题的由来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一语双关:字面意义、象征意义)字面意义: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象征意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香港维多利亚港本文正文由的那几个部分组成:1、导语(第1段)2、主体(2—10段)3、结语(最后1段) 英国告别仪式的过程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添马舰降旗仪式;11时58分,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子夜时分,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以及添马舰升旗。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三降二升——政权、军权、仪式象征。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彭定康接过降下来的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添马舰降旗仪式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请你将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英国撤离香港 构思创意一、清晰的可视性二、生动的可听性三、清新强烈的动态感四、对比强烈的色彩感 场景一:总督府降旗场景二:添马舰降旗场景三:中英易帜场景四:英方撤离一、清晰的可视性捕捉镜头 二、生动的可听性(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旗落雨声讲话声乐曲声 三、清新强烈的动态感米字旗插上港岛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四、对比强烈的色彩感画面色彩交错色彩明快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光渐暗绿树丛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 香港回归场面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一格,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女性 “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无法接受,表现强烈的愤懑之情。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1,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2,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1,刽子手丧失了人性,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2,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1,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2,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一次出现在中间 第二次是临近结尾1,每一个参观者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2,呼应前文,还突出了文章主题。 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