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 MB
  • 2023-11-18 12:40:01 发布

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2-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资源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知识技能 1.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察. 2. 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 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 1. 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轴对称的性质.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 难点:(1)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_____________。 (2)写出五个成轴对称的汉字:______ (3)写出3个是轴对称图形的英文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直线 (2)例如 日 、中 等 。 (3)A 、E等。 〖设计说明〗复习旧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是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图形的区别。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学生更容易掌握。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 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 分 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猜想一下线段AA′、B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 〖答案〗 :垂直平分 〖设计说明〗让学生加深轴对称的性质并发展空间观察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思考,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本质特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发表,培养合作意识。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设计说明〗复习旧知。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 2.揭示课题,整理概念,板书 请同学们观察图中一些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 学生先讨论,猜想后论证。 3.教师指导得出答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这样,我们就得到图形轴对称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MN垂直平分______. MN垂直平分______. MN垂直平分______. 二 、 [探究1] 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探究结果: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 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P2、P3…,连结AP1、AP2、BP1、BP2、CP1、CP2… 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AP2、BP1、BP2、CP1、CP2…讨论发现什么样的结论?. 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讨论给出证明. 证法一:利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下图,在△APC和△BPC中, △APC≌△BPC PA=PB. 证法二:利用轴对称性质. 由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将线段AB沿直线L对折,线段PA与PB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是相等的. 〖设计说明〗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通过举例,独立练习,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 带着探究1的结论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探究2] 如下图.用一根木棒和一根弹性均匀的橡皮筋,做一个简易的“弓”,“箭”通过木棒中央的孔射出去,怎么才能保持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平面图形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作线段AB,取其中点P,过P作L,在L上取点P1、P2,连结AP1、AP2、BP1、BP2.会有以下两种可能. 2.讨论:要使L与AB垂直,AP1、AP2、BP1、BP2应满足什么条件? 我们探究可以得到: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 、 随堂练习 1.在AE.BC的垂直平分线上,AB、AC、CE的长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有什么关系? 〖点拨方法〗通过垂直平分线的定理来证明 答:AB=AC=CE.理由: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AB+BD=DE.因为AB=CE,BD=DC,所以AB+BD=DC+CE,即AB+BD=DE. 2.如下图,AB=AC,MB=MC.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吗? 答:是.因为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A、M都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点拨方法〗通过垂直平分线的定理来证明。 〖设计说明〗这节课通过探索轴对称图形对称性的过程,了解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同学们应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 四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活动中,通过总结与归纳,更加清楚地理解轴对称的 相关知识。一方面巩固本节知识,另一方面再次感受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广泛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用对称美支创造生活美。 五、课后提升 1.已知: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与AB距离相等的点在MN上 B.与点A和B距离相等的点在MN上 C.与MN距离相等的点在AB上 D.AB垂直平分MN 2.如图,PA=PB,QA=QB,则直线PQ是线段AB的________________,(补全下列推理过程) 证明:因为PA=PB(已知) 所以P点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 (_______________) 因为QA=QB(已知) 所以Q点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如图,△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6,求△BCE的周长。 〖设计说明〗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这一环节的实施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得到 及时巩固和提升,同时又使得还存在模糊认识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澄清, 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时间得到最清晰的认识,这正是高效的 价值所在. 六、课后作业 课本第37页 练习5 〖设计说明〗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以启发,引导他们探索其他的解法,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