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3-12-06 18:30:07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兰炼二中) 高文蓉 13919160402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旨在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要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必修三第四单元已经学习过科普小品文,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本文作者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可作为本课学习重点。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发放预习学案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说说看,你发现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
【学生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2.作者简介
【学生谈认识,教师补充】
3.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在预习基础上速读课文,快速浏览,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4. 信息筛选提炼训练。
(1)以特征(二)为例,合作探究,筛选整合提炼信息,分组四大组的同学梳理特征。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注意:把“长文章读短”,筛选主要信息,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
(一)单个建筑由立体结构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
(五)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主要特征。
(七)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八)结构部分成为装饰。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
5.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 问题一:
• 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九个特征能不能颠倒顺序?
——苏学良、马晓梅等17位同学提问
a总体特征:分三部分;对称布局
b结构特点:木质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
c装饰特点:屋顶;用色大胆;装饰;材料
【明确】: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 问题二:
• 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介绍完九大特征,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
• ——李胜军、卢琦 等17名同学提问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 问题三:
•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 ——李媛敏、王佳等12名同学提问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 问题四:
• 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介绍建筑的特征吗?
• ——马平、伏展源等6名同学提问
【明确】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6. 小结
现代建筑“古为今用”, 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7. 拓展延伸 研究性学习
参照课文观点,同学们来研究一下“天水伏羲庙的建筑特征” 并撰写研究报告。
附:《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前预习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前预习学案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帷幕(wi) 屋脊(jǐ) 接榫(sǔn) 穹窿(qing) 埋怨(mn)埋葬(mi) 翘起(qio) 翘首以盼(qio)点缀(zhu) 辍学(chu)厦门(xi)高楼大厦(sh)
角色(ju)凤毛麟角(jiǎo)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n)
(2)分辨词义
特征•特性•特色
特征:专指独特的征象或标志,即具有代表性的、能象征整体的、容易辨认的特点。指具体的,特别是外表的或形式上的居多,指抽象的较少。
特性:专指内在的特殊的性质,一般指物品的性能、性质。
特色:专指独特的风格、格调、样子或情景等。是显而易见的特点。指具体的居多,指抽象的较少。可用于书面语中。
(3)理解词义
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替木:联系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额枋: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墁:用砖、石等铺地面。
瓦当:铜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垂脊: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2.文体介绍
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语言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在结构上,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分析问题,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解决问题,作出结论。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3.作者介绍
说说你对梁思成的了解?
4.整体感知
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条特征。
5.整合信息提炼关键词
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字。)
6.基于你对课文的预习,参考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你有哪些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必修五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 语文必修五4.12作为生物的社会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 语文必修三4.13宇宙的边疆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 语文必修三4.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 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 语文必修一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 语文必修一4.12飞向太空的航程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 语文必修三4.12动物游戏之谜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 语文必修二4.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 必修四语文4.13张衡传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