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3-12-06 17:4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户县二中 李思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类作品的基本特点,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法西斯的残暴,了解悲剧历史。
2.通过分组朗读,以及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分析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以及获奖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体会作者的使命感
2.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
3.通过对比,警醒学生勿忘国耻,勿忘南京大屠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及获奖原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的嬉戏,这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出现在今天波兰的一个寻常的小镇上,但是这里却被列为国家博物馆,甚至还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图示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二、背景简介——初步了解,渲染氛围
1.投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二战期间修建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2.投影集中营罪恶的图片,并附相应的解说,更加形象深刻的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们有三个结局:劳役累死、毒气毒死和实验害死。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多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他们对人类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三、文本初读——确定主体,明晰重点
这样的悲剧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可留给我们的记忆和思考却远没有结束。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记者罗森塔尔去看看现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板书“奥斯维辛”)
学生快速阅读新闻,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
1.新闻的结构,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组成。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哪一部分?
2.这部分是围绕什么来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1.课文第6-15自然段,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过程
2.这部分是围绕参观者的脚步来写的,主要写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3.学生分段朗读主体部分,并随着参观者的所见附以图片。
4、 整体感知—品读感受,分析细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读文后的感受。
2.谈谈自己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哪些文段给了你这种感受。
明确:
1.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最让人震撼的大多是些典型的细节描写。而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细节描写的手法。(板书“细节描写”)
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之处、细微事实进行具体描摹、形象描写。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它的一大作用就是——见微知著,引发我们的思考。
2.举例具体说明:(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图片对比呈现)
明确:对比手法,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奋力绽放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形成对比,突出雏菊绽放的美好景象,让人感受沉重下的一点希望,一丝温暖。任纳粹党多么残暴,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2)“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明确:“她在温和的微笑着”这一细节意味着受害人对生死的超脱,对生命的坚韧。姑娘温和的微笑、美好的憧憬却被残暴的纳粹党人杀害,这是对生命的残害,对人性的扼杀。鲁迅曾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读到了悲剧带给我们的震撼力量。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祷告一般有两种作用——寻求庇护或者请求宽恕。在奥斯维辛犯人们寻求庇护却遭到死亡恶贯满盈的纳粹侩子手也根本不会去请求宽恕。所以祷告根本无用,也就不用去祷告了。
(4)“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明确: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体现出了的强烈愤懑的感情。
导出下一环节:从这篇文章中,你们读到新闻了吗?正如这个句子所说,如今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放眼望去,阳光明媚温暖,儿童追逐游戏。确实没有什么新闻。而作者也在文中反复声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没有什么新闻”)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却在发表当年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板书“普利策奖”)
五、深入探究——本新闻的获奖理由
1.学生分组讨论,谈本文的获奖原因
题目新颖,内容上与一般新闻的侧重点不同,主题鲜明(“揭露罪恶,牢记历史”),细节描写生动……
2.教师引导:形式创新——突破新闻稿“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原则(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了记者的使命感——提醒人们勿忘历史教训,避免悲剧重演。铭记历史,才能更珍惜现在拥有的和平。(板书“突破‘零度’”)
3.齐读这篇新闻获“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再度体味罗森塔尔的那震撼人心的使命感。(投影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六、扩展延伸——牢记使命,培养情怀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由此情景,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吗?
明确:南京大屠杀,警醒学生勿忘国耻,勿忘南京大屠杀,培养爱国情怀。
七、课后作业:针对钓鱼岛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结语:
(图示:死亡墙前的缅怀、自由飞翔的和平鸽)
让我们记住罗森塔尔那震撼人心的呐喊——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板书设计: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形式新颖
主题鲜明
揭露罪恶 细节描写
普利策奖
牢记历史 突破“零度”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必修一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 语文必修一4.12飞向太空的航程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 语文必修三4.12动物游戏之谜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 语文必修二4.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 必修四语文4.13张衡传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 语文必修五4.13宇宙的未来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 必修四4.12苏武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 必修二4.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 语文必修二4.12我有一个梦想名校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 必修三语文4.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